一生必去的15个旅游胜地
会安的身世跟鹿港很像,两者都是靠天吃饭的商港。会安在15世纪时是广南国的重要港口,在15到18世纪时中国与日本趁着季风转换期在秋盆河(Thu Bon river)一带交易,因此留下了会馆与日本桥(又称来远桥)等古迹,而后随着西方人的到来一跃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中继站。[1]
不过只有会馆无法造就会安今日的人潮光景,其中还包括波兰裔的建筑师Kazimierz Kwiatkowski的慧眼视珠。他在越战结束后来到这里,当时的会安百废待兴,但他看中了这里保留的中世纪风情,于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举荐,使得会安以一整座城的身份登上了世界遗产组织。越南政府为了纪念他的「赏识」,还在当地离日本桥不远处建了一个人像纪念碑。 抵达会安的第一天我们并没有多少时间去街上参观,只能匆匆的看了一个小小的琼州会馆。这儿的会馆几乎都在陈富街(Tran Phu Street)上,也因为我们去的时间很晚,管理员也就不收门票。 琼州指的是海南,海南商人的势力虽不比福、广商人,却仍有一定的向心力。不过整座会馆并非因商贸因素兴建,倒比较多纪念的目的。琼州会馆是纪念108位咸丰年间被越南官府杀害的海南商人,后世人称他们为昭应公,因此盖了昭应公庙来奉祀他们,而后又变成了琼州会馆,说穿了就是阴庙X国军英雄馆X同乡会的概念。 尽管这样的传说我有些半信半疑,毕竟史料稀少,况且落难先民的故事太多,很有可能是后世人为了找一个兴建会馆的合理性而掰出来的故事,然而看到一旁展示的模型船时,仍很感佩早期先民的精神,他们敢这样乘着一艘木筏,就这样远渡重洋到未知的地方,传统中国总给别人「安土重迁」的感觉,缺乏冒险犯难的精神,但实际情况是如此吗? 在会馆前面泡茶、下棋的老人像极了传统中国村落唠瞌的大爷,异地会馆就有如当代同乡会,与北越出现较多的家祠不一样,这儿汇聚的是不同姓氏的人。然而纵使华人掌握了经济权的情况下,越南在地强势的是越人,当地还能保留那么多的会馆其实值得思考。看似合情合理的「重振乡声」匾额,放到外地来看可就大有问题。华人的「有钱」一方面也造就了本地人的「没钱」,但有哪个政权会心甘情愿地让外族「有钱」? 正当我纳闷的时候,J又把我叫到另一处有趣的地方,正是不远处的「明乡萃先堂」。明乡萃先堂相传是明朝灭亡后,一些不愿臣服于清朝的人乘着小船来到此处后为了慎终追远所兴建的祠堂。[2] 明清鼎革之际,越南政府对这些人展开双臂欢迎的同时,却也是处处提防。 这种态度就有点像印度政府愿意接纳达赖喇嘛并扶持达兰萨拉一样,对外是扶植一个被本国驱逐的落难政权,对内则是以各种名目加以限制担心其势力过大。华人本身也有十足的自我意识,即便因为落地时间长于是在此落地深根,但仍不忘以「源远流长」纪念自己的来处。也因为「华人」在这些东南亚的国度中始终是个外来者,在政局暧昧不明的情况下,更需懂得保护自己。
其实从明乡萃先堂的神像就可看得出来。这儿供奉的神像与华闾的十分类似,但却更加「越化」(我相信艺术史一定有更好的诠释字汇,但我实在想不到),就时间脉络上来看,17世纪的风格应该更加成熟、更趋于现今「中国化」神像的样态,可是这儿却往另个本地化的方向,反倒刻意凸显自己与本地已然融合的风格。 这不禁让我想到早上厨艺课的老师。她的样貌像极了华人,但当我们问她祖先来自哪里时,她矢口否认自己也有华人的血统,如今看来或许这是一种自我认同与自我保护搓揉的回答。
然而,在19世纪帆船贸易没落之后,这条街上的会馆、祠堂又是由谁管理、如何经营。而会馆里面满满的、浓厚的怀旧遗物,又如何在一次次的排华暴动中保留下来?历史就是这样,一切不合理的背后,都会有合理的原因,反正一切肯定不单纯。 不过会安可以说是最会用灯笼来吸引观光客的地方,在这里特别能体会到「华灯初上」的感觉,街道两旁的咖啡厅、摊贩无不用灯笼来妆点自己。难怪来到这里之前,友人就告诉我们「准备抹杀所有记忆卡吧」。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374326 为了体验先民的乘船经验,我们也到了秋盆河搭一搭小船体验一番。不过在在这种观光地方,商家总是会漫天喊价,打个比方,越南随处可见的纸雕,我们在河内看到价格是20万VTD,而在这边居然要价70万,那些漂亮的灯笼更是贵得离谱,幸好J也不是省事的,一听完价格就假装马上走人,于是最后从原本一艘船200,000VTD变成100,000 VTD。
坐在那一叶摇摇晃晃的扁舟上面,看着两旁岸上的行人与商家,的确很有思古之幽,整趟行程约莫30分钟,我们的相机到是一刻也不得闲。 会安的早上、晚上、在路上、在船上,都有各自精彩的光景,于是我们在第二天的下午继续探访。其实来会安还蛮建议买联票,一张票可以看五个景点,我们买了两张,共可以看十个。不过昨天有些景点已经「免票」参观,所以这次看完全部的会馆还绰绰有余。曾在北京、天津工作过的小贩为了增加我们购票的欲望,还对我们高歌几句「我们不一样」。 现存的会馆仅有五个,中华、福建、广肇、潮州、琼州,就地名来看应该中华是最大的,福广琼三者次之,而潮州最末,然实情却不然。 若要说规模最大者,非福建会馆莫属。它的前身是金山寺,相传建于1690年。后院的金山寺在先,而后才又扩建前头的牌坊,因此前后并非垂直一条线。走进福建会馆可以看到许多光绪年间的匾额,里头还有万里长城的造景,J还眼尖的看到胡锦涛送的盘子。不过福建会馆供奉的是妈祖,这让我很好奇越南人是不是也拜「天上圣母」。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374326 广肇会馆则与福建会馆隔了一大段距离,有点福广两省互别苗头的概念。相较福建会馆,广肇会馆的人数更多,动线规划的也最为整齐。走进里头就可推测这儿的始祖应该是广州人,因为后面摆了座广州五羊城的雕像,不过倒是没看到肇庆的吉祥物。那天广肇会馆也挤进很多观光客,还听到陆客说「这也没什么,咱们那边一大堆。」也是,对中国人来说,这的确是随处可见。 出了广肇会馆后,J眼尖地发现了中华会馆。这个会馆竟然不用收门票,格局也较福广两馆小,可能是福广之外的其他省籍所建的(后来发现原先是广东人盖的)。一旁观光团的大陆导游跟团员分享,胡锦涛曾经来过此处。不过中华会馆可是有华文教学中心(礼义华文中心),相传是有些抗战义士的后代所创办的,不知他们的师资都从哪里来,而且哪些抗战义士留在此地?这些年「抗战」也被对岸政权大量运用,成为联系东南亚华侨的共同记忆,毕竟二次大战里,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陷东南亚各国,而这些国家也对此深恶痛绝。但从当地华人如此避讳说自己的族系来看,这个礼义华文中心恐怕也是后发之物吧。 另一个与当地历史有点隔隔不入的还有潮州会馆,他位处于边缘地区,拜访的旅客也比较少,因此也比较多当地老人在此喝茶下棋。除了两侧有祭拜亡灵的忠义堂之外,还有一个主殿。主殿的主神我已经不记得,但印象最深刻的是旁边奉祀的伏波将军。 伏波将军是何许人,东汉马援是也。马援因「平定」了越南的二征夫人「起义」,稳定交趾边界,因此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二征夫人是越南人的民族英雄,是带头抗议中国「暴政」的领袖,河内现今还有二征夫人庙。奇就奇在,倘若在广东、广西与越南交壤之处祭拜马援,倒也情有可原,但在越南的领地祭拜杀了民族英雄的人,这是何等奇怪,这背后恐怕还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因素存在。 霎那之间我突然能够明白为什么许多中国人即使具有庞大的经济资源到了国外会被当地政府敌视。都到了别人的境内,还在缅怀祖国的一切,这样哪个统治者有宽容大度可以接受? 此时也有三三两两的香客走了进来,拿着香焚烧祭天,尽管语言不通,但祭祀的仪式并无二制,只是越南的香与台湾不太一样,闻起来到有些刺鼻。 夕阳西下,会安的一日才刚开始。每到晚上七点日本桥旁边就会有当地观光局办的音乐剧,虽然设备有点即兴,但也让我们看了好一会儿,尽管有听没有懂。 晚上的日本桥更是好看,若要走过日本桥需要花掉一张门票,不过后来我跟J发现从另一端走进来就不用付门票,大概是内控出了问题吧。在古城区的西边是热闹的夜市,许多小贩聚集于此贩卖各式用品,猜想300年前的会安应该也是这种光景吧。 [1] 故事 :会安古镇:一座越南古城与大明皇朝的往事
[2] 关于明乡萃先堂的历史,学界和网络上已经有许多详实的研究(1、2),我就不在这边班门弄斧。
Medium网志好读版
噗哧慢行的系列文章: 【越南】 河内 X 华闾 X 宁平 X 谭考克一日游 感谢分享 不过潮州人在越南华人中是仅次于粤之后的第二大族群 湄公河一带仍有不少(部分还能说潮州话,其他华裔除了越南语都改说粤语了), 会安当然也有潮州人(以前来此经商),除了会馆里的伏波将军(越南政府曾经关闭两次) 但一般越南人不感兴趣,也不会关心
我想跟其他会馆一样,都是会安历史的一部分,不至于格格不入
旅游胜地